|    |  EN

行业资讯

不惧双反 国内光伏业前景无限
2015-09-09

媒体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尽管欧美等国频繁发起“双反”调查,但我国光伏产业依然逆势上行。工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同比增长30%,同时对欧美出口占比降至约30%。

专家指出,从2014年以来,我国光伏企业已经摆脱了对欧美的依赖,对欧美出口占比明显降低,整个行业处于加速回暖状态。同时,为规避欧美“双反”带来的风险,我国光伏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建厂,进行本地化生产。

业绩预喜占比近七成

近日,光伏上市公司纷纷发布2015上半年财报。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15家已发布中期业绩预告的光伏上市公司中,业绩预喜公司占比近7成。

面对如此骄人的业绩,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光伏行业出现回暖苗头;从2014年至今,光伏行业处于加速回暖状态。今年上半年,光伏企业盈利状况明显好转,多数企业扭亏为盈。”

工信部8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同比增长30%。其中,上半年全国多晶硅产量7.4万吨,同比增长15.6%;电池组件产量19.6GW,同比增长26.4%;硅片、电池、组件等主要光伏产品出口额77亿美元。据初步统计,上半年我国光伏制造业总产值超过了2000亿元。

在加速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我国光伏企业也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建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投产海外电池与组件产能分别达到800兆瓦与1.5吉瓦,在建及扩建产能分别达到3.2吉瓦与3吉瓦;对欧美出口占比降至约30%,欧美“双反”影响进一步降低。

“今年上半年国内外市场发展持续趋好。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7.73GW,累计装机量达35.7GW。”王勃华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我国光伏市场需求旺盛,预计发电装机量在12GW-13GW。虽然市场需求量增加,但企业扩产相对理性,预计光伏组件价格在四季度将有小幅上升,制造企业利润率将进一步提高。而骨干企业凭借技术规模品牌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产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

尽管行业向好,但发展障碍依然存在。工信部一位不愿具名的相关负责人分析表示,今年下半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将呈平稳上升态势,但产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包括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乏力、光伏企业融资困难、发电补贴与系统成本、装机容量联动机制亟待健全等。

“在一定时期内,光伏产业发展仍将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将不断加快,有技术、资金、管理、品牌等方面优势的企业将进一步抢占市场先机。”上述负责人如是说。

欧美“双反”影响进一步降低

今年以来,欧美等国频繁发起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

6月8日,欧盟宣布,对3家来自我国的光伏企业——阿特斯太阳能、中盛光电、昱辉阳光征收高额关税;7月4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对我国光伏组件和晶片“双反”做出损害终裁,认定我国光伏产品对加拿大产业造成了损害威胁;8月6日,欧盟进一步提高了对我国光伏玻璃的反倾销税,从最高38.4%上调至最高达75.4%,上调了近一倍。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室副主任白明表示,目前国际上针对中国的光伏“双反”有抬头趋势:一方面,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将到期,这时启动对中国光伏的“双反”调查,是为政策到期后保护国内行业做准备;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光伏“双反”有点先下手为强的意思,中国是以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加入世贸组织的,根据世贸协议,2016年起这个条件就不存在了,美国届时再想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就不太容易了,可能想在2016年前率先采取行动。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1年遭遇“双反”之前,我国光伏产品曾90%以上出口欧美市场。但经历了两年多的洗牌后,我国光伏产业的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5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至欧洲地区约为11.1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21%。2014-2015年,除日美等较大出口市场外,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智利、洪都拉斯等光伏市场需求加大。

在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看来,为应对欧美“双反”调查,这两年我国光伏企业积极调整战略布局,国内光伏产品需求市场被逐步打开,同时亚太地区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增也使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发生偏移。从出口结构上看,我国光伏企业已经摆脱了对欧美的依赖,对欧美出口占比明显降低。

尽管欧美“双反”影响已经大大减弱,但是为了化解风险,我国光伏企业还是纷纷“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建厂进行本地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