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

行业资讯

光伏融资:怎样赢得金主宠爱?
2015-08-21

媒体来源:无所不能

光伏投融资话题大家讲了这么久,但貌似更多的是光伏人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融资问题到底怎么破?第三方到底作用有多大?分布式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光伏融资创新在于结构创新

说到光伏项目的融资渠道,上市平台用股权融资、可转债等方式,公司平台可借助信托、产业基金、夹层融资、众筹等形式,项目层面可用融资租赁、银行贷款、项目收益债等方式融资。然而,立体化的融资渠道就会解决融资问题?

Too simple,too naive.目前投融资双方之间最大的分歧就是项目现金流的覆盖问题,投资人主要考虑由电站质量保证的未来收益现金流和国家补贴现金流能否覆盖资金成本,因此,光伏融资的创新需要的不是渠道的创新而是融资结构的创新。

某企业表示,从融资结构创新角度来说,比较多的方案是短长结合的方式。建设期采用资本金或EPC垫资方式筹集资金,建成后进行长期融资,电站现金流不能还本付息时就需要采用夹层融资等方式先度过最困难的头一两年,之后电站就具备了稳定的金融产品的属性,不需要创新,它的融资也很容易,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的融资模式。

银行的资金来源和盈利模式决定了其不具有投资功能,所以银行看中的只有抵押品和主体的信用评级;信托资金则关注的是实际控制人,时时刻刻盯着你是不是将建电站的资金去买了“紫砂壶”;融资租赁看中的是现金流的覆盖情况,限电、补贴不到位严重影响电站现金流,开发主体需要不断砸钱补贴电站,所以融资租赁看中的是你能扛多久,“爹地”能够给你输血输多久。

在金主与融资人的“宫斗戏”中,不管融资人使出十八班武艺,但是金主内心的OS还是只要你的“爹地”有钱,我们就借钱给你。是不是丧失了信心?

低成本资金何时才能爱上光伏

笔者曾听到一位大咖吐槽,认真地给一家保险机构领导讲了一下午光伏融资后,领导表示你说的非常专业,就是听不太懂。但是没有关系,你懂就可以了,我把钱给你,你帮我去做。

“保险等资金进入光伏产业,关键看项目的收益情况、资产的流动性和未来的退出机制”,业内人士表示。

借鉴金融市场的经验,第三方评估机构在提高资产流动性上最为重要,通过公认、透明的评级标准将光伏电站资产标准化、提供具有公信力的风险评级,逐渐加强电站的金融属性和流动性。

此外,保险、养老基金等由于政策限制不能直接投资光伏电站这类资产,需要通过夹层融资等通道来进行投资,所以保证投资收益和提供完善的退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电站流动性好,产品结构设置合理,保险、养老基金这样的大金主还是会喜欢上光伏的.

第三方的“美”需要时间检验

根据问卷调查,光伏电站交易融资难、融资贵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方对电站建设质量、设备质量无参考标准,其次是无法准确预测电站未来现金流;电站交易途径也较为狭窄,约有38%的电站交易通过光伏内部人士圈子完成。交易双方互不认同已成常态,虽然通过第三机构进行评估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但是据远景能源统计国内优质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电站检测评估能力只有约10GW/年,而未来5年内中国光伏电站的增量水平将保持在17-20GW/年,大量的光伏电站资源资产暴露在选择风险评估之外。

在这个全民干光伏的时代,我们愿意看到的是通过第三方机构的努力,建立电站开发、建设质量、设备质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风险评估体系,准确的发现电站的真实价值,减少光伏行业逆向选择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光伏领域。

然而,第三方评估使人信服需要是公正客观和长期信誉。

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美国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获取资金,然而,随着第三方评级机构在债券市场上起到的投资指引作用愈发突出,更多企业转向利率更低的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光伏电站作为现金流稳定的资产,借助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向投资者提供准确现就的预测,才能解决光伏融资难度痛点。

分布式的春天在哪里

在浙江有个700KW的分布式屋顶电站是什么体验?嘉宾的答案是每天拿着手机看发电量,然后傻笑。嘉宾算了一笔账,浙江某县企业电价较高再加上国家和各类补贴,分布式上网电价可达到1.92元/度,按每天5000度计算,一年可获得月100万左右的收入,5-6年即可收回电站成本。

好吧,这只是位于政策优惠的浙江。不过,与会各位嘉宾共同认为,近年来大规模建设电站所遗留的质量、运维、限电等问题逐渐显露,分布式光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毋庸置疑,但是阻碍发展的最核心因素还是钱!钱!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与大型电站一样,分布式发电真正迎来春天首先要让电站质量做到业界良心,让金主对远期的收入有明确预期,资金源源在能不断流入,分布式光伏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笔者觉得采用创新的融资结构也好,引入第三方也罢,光伏行业若想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还是提高电站的质量保证电站收益。将每个电站都视为自身长久持有来开发、建设、运营,金主肯定会爱上你。